找到相关内容118篇,用时6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平常人法语集

    清净;若见外不净,即是自之不净,而误为外境不净。佛众生同住此,因佛本心清净,故见尘境清净无尘。是名见尘非尘,故曰:见尘非尘即见如来。  30、人法差,法为人病,法不缚人,人心自缚。  31、...则恒以无行而行,无证而证,无得而得,名入不退地,以是故曰:诸法无行、无证、无得。  96、若分不开是缘心非真心。真心是不涉境的,故能自如如,不碍不碍。譬如真心如阳光,如风,风吹阳光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1856650.html
  • 澈见本心(1)

    对此心性所见外的表相,  不论好恶、美丑、虚实,  始终不执、不取,  便能无为而显清净觉性,  因本具足,只须不动即是。   虽身处红尘恒动中,而其常不动,是名真不动!   真不动才能恢复...其名(表相)非转其体。   实相是各自如如。   故只要认知正确,则心境自如如。   有言:“既知内想及外境都是生灭性,  修法就是观这两种生灭相,  看淡、看空、看无,  使它不致于干扰你,这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256667.html
  • 澈见本心问答集(2)

    打你骂你,到底要怎么回应才是平等?如果你发现你一向信任的朋友欺骗你,到底要怎么样表现才是平等?又:所有起心动念,皆是属于意识的变化。如何不以意识为主宰呢?   答:因为“”常相碍故,也就是说...成住坏灭轮转,故能转物,即同如来。或曰:见相非相,是名如来。故其间常不动。”说“除不除”,却说常不动!知万物的成住坏灭,跟能转物有啥关系呢?又哪处等同如来呢?  答:“除不除”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656671.html
  • 禅境艺境

    出,造化已奇”(注: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》,载何文焕辑《历代诗话》,41页,中华书局,1997。)等说法。其中《诗格》认为,意象的形成,是交融合一的结果。《二十四诗品》则揭示出,意象中的自然,已经融入主体情感色彩,因而变得奇妙无比。重视主体客体的融合统一,尤其是强调主体想象活动的重要作用,是对刘勰美学思想的继承,也是意象说的基本特征。  作为美学范畴,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《诗格》中,其中有“...

    赵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2958339.html
  • 佛学境界论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

    娱乐愁怨,皆张于意,而处于身,然后驰思,深得其情。三曰意境,亦张之于意,而思之于,则得其真矣。”这段话将意境物境、情境并列在一起,表明意境只不过是诗之“三”之一,其内涵不太容易准确把握。需要说明...顾我之人同,而我之所以为,则存乎方寸之间,人有不同焉者耳。——然则此渊明之所谓也,也。治其而不于其,则迹人境远,而未尝不近;治其而不于其,则迹人境近,而未尝不远。”“...

    程相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3558399.html
  • 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

    中情。”这说明,禅境意境是一致的。  丁福保《佛学大辞典》云:“之所游履攀缘者,谓之。如色为眼识所游履,谓之色境。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,谓之法境。”佛教从人与自然或曰人的关系中,推演出了...味境、触境、法境。在佛学中,大多是从人和意的关系里,论述佛性的境界。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影响是很大的。世所公认,中国古代美学的“意境”范畴佛学中的“意境”(人境、心境...

    古 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3161309.html
  • 析评上世纪关于法相唯识的“分、合之辨”

    变现一切吗?“自还见自”,以自为本质的唯识论,实是忽略识由境生的特性,抹煞缘起幻境的相对客观性,而强调心识的绝对性,优越性。  此中,他基于中观派的立场,将的关系限定在四方面:第一,心识、...,法相学是大小乘的共学,但部派佛教的法、法相瑜伽行派的法、法相的含义大为不同。比如有部承认“三世实有”,色、所、不相应行、无为法这五位法皆是有常一不变的自性的,而瑜伽行派的所、色、不相应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3861581.html
  • 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哲学思想

    即是有、明即是有)。其实这个观点就是唯心无,或者唯识无,以确立世界物质精神现象的本体。  其二,断能取迷现,破除了所执迷现之后,认识起,自光明,这时俱生无明烦恼已除去大半,只是根子还...当然是说能所二取即都是因缘而起,自性本空的,根本就没有独立的实体,并由此得出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结论。萨迦派比较推崇自续派。中观自续派承认一切法分别假名安立,无有自性,但假名必有所依,说一切法要通过...

    乔根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3361758.html
  • 心灵世界

    没有真正达到“定”的本质,“禅”的本质。  从小乘禅的原理来看,禅有不同的发展次第(也就是层次和阶梯),最基本的有四禅,(四色界定)和四无色定,他的根本是“止观双修”,“一境性”。,平等统一,...大腹便便,肥胖也成了危害健康的杀手。什么糖尿病、高脂症、肠梗阻、心血管堵塞等等富贵病,恐怕都暴饮暴食、荤腥油腻有关。佛教提倡素食,第一为慈悲,不忍食众生之肉。第二清洁卫生,保证健康。第三节约开支,还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262113.html
  • 白云老禅师著:唯是心理学

    是无。  空中有鸟--非有。  空中鸟迹--非无。  空鸟--非空。  空迹--是空。  这就是舍境论相,以相显境的道理。  4、心物中道--是是物,以说相,非非物,以相说;从“非有非无非...不能自在,是为所有之法:  1、普遍所有的:  作意--随心意识于环境所发动的行为,是一种引心趣境的作用;如我喜欢,讨厌等。  触--随根尘所感,有有识,是的反应;如冷暖,粗细等。  受-...

    白云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762117.html